嘉田小说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设置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六章:物极必反,代军展威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问题反馈|


       鸣狐山山脚之下。

       数不清的箭矢自鸣狐山山脚南北两侧不间断地拔地而起。

       最终于鸣狐山半空之中构成一张遮天蔽日般的箭网。

       随后便如同瓢盆大雨般自半空中呜咽而下。

       带起朵朵血红色花朵后遂宁静于整个战场之上。

       箭雨之下。

       数不清的交战双方士卒顶着盾牌迎着遮天蔽日般的箭雨。

       疯狂地朝着敌方士卒挥舞着手中战刀。

       一次又一次地朝着敌方士卒刺出手中的长矛。

       刺出、收回、再刺出、再收回。

       手持长矛的士卒仿佛早已感觉不到疲倦一般。

       除了刺出、收回、再刺出、再收回外,再无其他动作。

       直至此生再也无法刺出收回方才罢休。

       数不清的敌我双方骑兵,身骑高头战马,手持长枪战刀成建制般不断地穿梭于每一处战阵之间。

       马蹄踏过之处,必有道道血红花朵盛开。

       一时间。

       鸣狐山山脚之下处处皆是箭矢拔地而起的铮铮声、呼啸声,战马的马蹄声、嘶鸣声,以及敌我双方士卒的哀嚎声、惨叫声、痛哭声、跪地求饶声。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战局由一开始的一面倒,渐渐变成了双方士卒互有攻伐。

       但很快。

       随着佐敦有条不紊地指挥,持续不断地增援。

       胜利的天平渐渐开始朝着匈奴一方倾斜。

       鸣狐山山脚之下。

       匈奴营寨中军大帐旁的高台之上。

       原本趴伏于高台围栏之处的佐敦渐渐松开了按在围栏处已然泛白的双手。

       “困兽之斗,不足为惧。”

       佐敦身躯渐渐恢复至笔直,随即背负着双手满脸志得意满地感慨道。

       “大王用兵如神助,区区李光利只不过是大王脚下一蝼蚁罢了。”

       一匈奴千骑长闻言快步出列,恭敬行礼后满是谄媚地大拍特拍道。

       丘林鸣微不可察地瞥了那满脸谄媚的千骑长一眼。

       眼神中满是鄙夷与不屑之色。

       然,自那满脸谄媚之色的千骑长之后,又有数名将领上前恭敬行礼,言语间对佐敦的夸赞更是丝毫不输于那满脸谄媚的千骑长丝毫。

       丘林鸣见状身躯不由自主地微动起来。

       但不知为何,其最终还是未能迈出那一步。

       或许,这便是其此番数次请战,数次未允的根本原因。

       反观那大周降将陆仲义。

       早在那满脸掐媚之色的千骑长退下后。

       便第一时间围了过去。

       但不知为何。

       此番陆仲义并未像其他将领那般对佐敦大吹特吹。

       陆仲义简简单单地道贺数句后,便缓缓退至众人身后。

       待左右无人后,陆仲义眼睑渐渐低垂。

       使人无法轻易看出其眼睑之下那满是幸灾乐祸的目光。

       在其看来。

       现如今这群匈奴将领对佐敦夸赞的越是离谱。

       待大周援军赶至后。

       这群匈奴将领的脸便会愈发地高胀与红润。

       ......

       ......

       战场另一方。

       鸣狐山山脚之上的一处略显平坦的岩石上。

       一身亮银色山文甲的李光利笔直地立身于岩石之上。

       一手按在腰间宝刀刀柄之上,一手高抬于眉毛平齐用以遮挡已然此言的阳光。

       李光利就这般一动不动地眺望着山脚下的敌我双方士卒。

       此时那胜利的天平虽渐渐倾斜至匈奴一方。

       然李光利脸上却未曾有丝毫慌张之色。

       依旧是一副胸有成竹状,好似那山脚之下所发生的一切皆在其预料之中一般。

       李光利的不动如山无形之中使得其身后千余士卒心中大定。

       片刻后。

       李光利抬头看了一眼天色。

       随即低声喃喃道:“该来了。”

       话音方落。

       李光利面色渐渐严肃起来。

       随即缓缓转身看向身旁时刻候命的魏国公谷占营。

       “准备下场吧!成败在此一举了!”

       李光利面色严肃地沉声下令道。

       “遵令!”

       谷占营闻言面色一正,随即满脸郑重地拱手行礼道。

       ......

       ......

       鸣狐山交战之地十余里处。

       数不清的精锐骑兵一人双马缓缓行走于一望无际的漠北草原之上。

       在其前方数里之地。

       数百名身着轻甲的大周士卒身骑最是健硕的高头大马。

       如星罗密布般地疾驰于一望无际的漠北草原之上。

       一个又一个躲藏于丘陵之侧的匈奴斥候小队在其疾驰之下不断地显露出身影。

       残酷至毫无人性可言的斥候之战就此展开。

       然,佐敦布置于此地的斥候终究不过是百人之数。

       又岂能于数百位大周精锐斥候争锋相对?

       所谓的斥候之战,实际上自一开始便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罢了。

       片刻后。

       一杆“俞”字将旗携数以千计的精锐骑兵缓缓行至“斥候之战”所在之地。

       一身着轻甲,头顶红缨胄的大周将领翻身下马后快步迎向“俞”字将旗。

       “启禀将军,匈奴斥候已被末将全歼!”

       “共得首级一百一十八颗!”

       头顶红缨胄的大周将领面朝“俞”字将旗旁的大将俞亚夫抱拳行礼道。

       “此番记你一功,待班师后本将定如实禀报于王爷。”

       “到时王爷定有恩赏。”

       俞亚夫微微摆手示意大军止步,随即微微低头看向那抱拳行礼的将领缓缓开口说道。

       话音方落。

       忽有数十骑自鸣狐山交战之处快速奔来。

       为首一人赫然顶着一顶红缨胄。

       “报!”

       那将领尚未行至近前便大声喊道。

       且边喊边快速自马背侧兜取出一面军令旗插于后背之上,以此表明自身身份,避免被袍泽误伤。

       那将领后背别一军令旗后,随即一路畅通无阻地行至“俞”字将旗之下。

       “启禀将军。”

       “大将军已然与匈奴交战多时。”

       “此时战场之上,匈奴多占优势。”

       头顶红缨胄的斥候将领于“俞”字将旗下满是恭敬地抱拳行礼道。

       端坐于马背之上的俞亚夫闻言缓缓翻身下马。

       方一翻身下马便自甲胄罩袍内取出一封绘有鸣狐山详至地貌的堪舆图。

       随即手持堪舆图缓缓走向那斥候将领。

       片刻后。

       得知交战双方大致部署后俞亚夫缓缓开口道:“此番记你一功,待班师后王爷自会重重有赏。”

       斥候将领闻言瞬间目露喜色,随即连忙抱拳行礼道:“谢将军、谢将军。”

       俞亚夫微微摆手,面朝左右斥候将领下令道:“再探,再报。”

       左右斥候将领闻言面色一正,抱拳行礼道:“遵令!”

       待左右斥候将领的身影彻底消失于眼前后。

       俞亚夫缓缓抬起右手沉声下令道:“传令大军!原地休整一刻钟!人马俱饮俱食至三成饱。”

       “一刻钟后大军马裹蹄缓行五里路!”

       “五里过后!换乘战马!随各部将领一同冲锋!”

       “此战过后!人人有赏!班师之后!王爷另行重赏!”

       传令官闻言当即大踏步上前抱拳行礼道:“遵令!”

       话音落罢。

       一众传令官身骑战马快速地奔走于每一支骑兵军伍之间。

       力争将俞亚夫的军令传递至每一名骑兵的耳中。

       待传令官们的身影愈行愈远后。

       俞亚夫微微摆手唤来身周各部将领。

       待各部将领围成一个紧密的圆圈后。

       俞亚夫手持堪舆图立身于圆圈中心,有条不紊地下达着一条条作战指令。

       一刻钟后。

       五千代王兵马仅仅跟随着“俞”字将旗缓缓朝着鸣狐山交战双方行去。

       待大军前行五里路之后。

       五千代王兵马缓缓停下脚步,翻身下马后一一为战马解除马蹄之上的棉布。

       与此同时,“俞”字将旗在一众亲卫与部分将领的拱卫下缓缓行至一略高之地。

       并与略高之地火速搭建起一高约丈许的高台。

       片刻后。

       俞亚夫缓缓登上临时搭就的高台。

       满脸凝重地望向三里之外正浴血厮杀的敌我双方。

       自高台望去只见鸣狐山山脚之下,数之不清的匈奴骑兵手持弯刀、长矛。

       正以一种雷霆万钧般的攻势朝着李光利部发起冲锋。

       短短数十息间,便有数以百计的李光利部士卒死于匈奴铁骑之下。

       见此。

       俞亚夫的面色不由得愈发凝重起来。

       “一刻钟已至!”

       “鸣鼓!冲锋!”

       眼见各部将领与士卒已然休整完毕,俞亚夫当机立断沉声下令进军。

       “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

       俞亚夫一声令下,低沉中自带道道肃杀之意的鼓声瞬间自高台之下飞速朝着四周扩散。

       已然休整完毕的俞亚夫部当即换成战马,手持战刀、长矛,腰挎健硕战马,在各自将旗的带领下飞奔入战场。

       三里距离,于疾驰之下的战马而言,只不过是转瞬间的事情罢了。

       ......

       ......

       鸣狐山山脚之下。

       匈奴中军大帐旁的高台之上。

       自俞亚夫部出现于三里之外的一瞬间。

       那立身于高台之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匈奴左谷蠡王便发现了俞亚夫部的身影。

       其已然于发现俞亚夫部的一瞬间便快速地调兵遣将。

       然。

       其部狼卫大多深陷与李光利部的鏖战之中。

       纵使其早早地发现又能如何?

       战场之上每一道军令的下达都需要时间来完成。

       军令下达之后,士卒自原有战场脱身转而迎敌亦需要大量的时间。

       更何况,俞亚夫最终连一刻钟的时间都未曾给佐敦留。

       深知这一点的佐敦当机立断将丘林鸣以及另外两名仅剩下五百余兵马的千骑长一同派出迎敌。

       与此同时,佐敦火速下令自营寨南侧防线抽调兵马。

       用以防备丘林鸣与另外两名千骑长不敌之后的突***况。

       至此。

       匈奴营寨内仅剩下千余名佐敦亲卫尚未下场。

       余者皆已深陷鏖战之中。

       ......

       “杀!”

       “杀!杀!”

       “杀!杀!杀!”

       四千余俞亚夫部士卒全力抽打战马,以此快速拔高战马奔速。

       战场之上,冲锋之中。

       战马速度的快与慢有时候足以决定一轮冲锋能否建功。

       也正因此,距离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当四千余俞亚夫部士呼啸冲锋一里远时。

       战马奔速已然初现锋芒。

       当四千余俞亚夫部士卒呼啸冲锋至二里远时。

       战马奔速已然锋芒毕露。

       当四千余俞亚夫部士卒呼啸着复又行两百余步后。

       其胯下四千余战马耳旁除凌冽风声外再无他物。

       至此。

       四千余战马的奔速已然提升至极致。

       若有匈奴士卒胆敢立身于战马之前。

       那么无需俞亚夫部士卒挥舞手中的战刀、前刺手中的长矛。

       单单依靠战马的奔速便可将匈奴士卒撞飞十余步远。

       且落地后五脏六腑皆成碎片状。

       “杀!”

       “杀!杀!”

       “杀!杀!杀!”

       四千余俞亚夫部士卒携雷霆万钧之势如黑云摧境般冲锋而来。

       临近匈奴骑兵两百余步时,四千余俞亚夫部士卒齐声喊杀!

       一时间集四千余人怒吼之声的“杀”字自鸣狐山下扶摇直上,最终声震云霄。

       数道携雷霆万钧之势的“杀”字一出。

       直吓的数以百计的匈奴士卒直挺挺地摔落于马背之上。

       所谓军威、所谓军势,莫过于此。

       “杀!”

       “杀!杀!”

       “杀!杀!杀!”

       又是道道直冲云霄的怒吼声自俞亚夫部士卒口中冲天而起。

       与之相伴的则是遮天蔽日般的箭矢。

       仓促应战之下,两千余匈奴骑兵连马速都尚未拉起。

       又怎会是那士气正弘的俞亚夫部的对手。

       更何况,本就兵力不占优势的匈奴骑兵,在未曾接战之前便被吓破胆数百人之多。

       一时间。

       数不清的惨叫声自匈奴骑兵军阵中不断地传出。

       “盾牌!”

       “盾牌!”

       “快顶盾!快顶盾!”

       “阵型不要乱!阵型不要乱!”

       千骑长丘林鸣一手持长枪,一手持圆盾护住要害,双腿死死地夹住马腹,口中不断地大声怒吼道。

       然。

       万人战场之上,其放声怒吼却犹如蚊虫细嗡般弱不可闻。

       随着四千余俞亚夫部士卒的不断冲锋。

       匈奴骑兵方阵中忽绽数之不清的血色花朵。

       以往战无不利的左谷蠡王部狼卫在俞亚夫部错不及防的悍然冲锋下再无往日威严。

       一时间数之不清的惨叫声、痛苦哀嚎声、跪地求饶声、丢盔弃甲声一反常态地自匈奴狼卫骑卒中不间断地传出。

       且随着俞亚夫部持续冲锋深入,那种种一反常态的惨叫声、痛苦哀嚎声响起的频率愈发地急促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A-18A+
默认贵族金护眼绿羊皮纸可爱粉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