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见李世民(球球两万推荐票)
       “这是何人?”
       一员勇猛的武将见到进营的楚天和房玄龄,拦住他们。此人身披重甲,年纪六旬,却意气风发、声若洪雷,可见年轻时是一名冲锋陷阵的猛将。
       李世民的百骑见到这位老将军,肃然起敬,说道:“此人是异人领主楚子谋,陛下已经同意接见他。”
       “弱不禁风的两个小家伙……进去吧。”
       老将军扫了一眼楚天和房玄龄,对他们的武力不屑一顾。
       估计让楚天和房玄龄联手都会被李世民打趴,对李世民根本没有威胁。
       楚天好奇此人的身份,在暗中查看这个老将军的介绍。
       可以在李世民帐下出现的老将军,多半是隋唐之交的大人物。
       【名称】:尉迟敬德
       【等级】:100级
       【描述】:隋唐猛将,唐朝鄂国公,凌烟阁第七,与秦琼为华夏文明两大门神之一。
       尉迟敬德……
       楚天在心底暗暗吃惊,隋唐时期的猛将啊!
       以前老家木门上张贴的两个门神,一个是秦琼,另一个就是尉迟敬德了。
       他和秦琼,是李世民麾下玄甲骑兵的统领之一!
       不过,昔日的猛将也老了。
       这次安市城之战,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最后的荣光。
       唐太宗李世民坐在大营的主位,帝皇的威压令楚天感受到巨大的压迫感。
       此时的李世民年近五旬,脸上已经有皱纹,但仍然亲自统帅大军收复辽东。
       除去帝皇家的内部事,就亲自率兵征战天下的能力而言,恐怕没有多少帝皇可以望其项背。以至于李世民上位以后,没有刻意铲除昔日大将,因为没有人的军功比皇帝陛下高。
       在李世民身边,还有担任主将和军师的李世勣。
       李世勣同样是一个猛人,为瓦岗军破隋将张须陀、王世充、宇文化及,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
       不过李世勣在窦建德和刘武周手下吃过大亏,可能是唐初仅次于李靖、李世民的用兵第三人。
       此时的李世勣为了避李世民之讳,又名李勣。
       李世勣已经是五旬,能力有些下滑。
       大唐的两个用兵统帅都在主营,可见楚天的压力之大。
       可惜这个时候秦琼已经病死、程知节留守长安,军神李靖年逾七旬,更是无法前来。
       大唐最初一批猛人,上到君王,下到武将,都已经年迈。
       难怪李世民得到年轻的薛仁贵会龙颜大悦——总要为儿子留下一群可用的年轻将才。
       “异人领主派你前来,难不成是来指挥朕如何行军打仗?朕征战沙场二十余年,还用你们指手画脚?”
       李世民打量楚天,以及有些熟悉的房玄龄。
       虽然他的印象中已经没有年轻的“房玄龄”,但他们却很合得来,有一些亲切感。
       楚天也不怕李世民拐走他的部下,因为李世民只是国战时出现的阵营统帅。
       楚天在唐宗面前,稍显恭谦:“臣等的建议仅供陛下您参考。此战关系到我们泱泱大国之声望,也关系到陛下的威望。辽东早寒,若不能在九月前攻陷安市城,势必退军,每每想到此事,臣夜不能寐、辗转不安。”
       李世民抬手,一个武将便将领主们制定战术的奏折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稍微翻看奏折的内容:“尚可。督造土山之事,我令江夏王李道宗与你们异人领主老秦共事。至于迎击高句丽援军之事,朕自有定论。”
       “是。”
       楚天不怎么敢抬头看李世民,对方是大唐最能打的君主,还有周围的唐朝将军们,哪一个不是赫赫有名。
       除了病老和看守长安的武将,绝大部分唐初的人物汇聚。
       李世民将围攻安市城的事情交给李道宗,多半是想要亲自围点打援。
       李世民又询问领主的实力,楚天和房玄龄对答如流。
       因为这只是国战,李世民只是临时上司,所以楚天倒不怎么害怕。除非是扰乱军心,否则李世民也不会处置他。
       李世民微微诧异:“在朕面前镇定自若之人少见,若是立下大功劳,朕可以将一匹上好的突厥马赏于你。”
       “臣定会为大唐效力,奋勇杀敌。”
       楚天听到大唐天子许诺,连唐太宗都赞赏的战马,想必不是凡品。
       楚天从李世民的大营中走出,一群领主已经在外面等待:“怎么样?李世民是否有被说服?”
       “他要是那么容易全盘接受,也不会是唐太宗了。估计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但至少,有两条重要的消息我们已经传达给他——第一,高句丽知道他计划的战术。第二,现在必须要着手堆砌土山攻城,否则到了九月就来不及了。”
       “我们只能选择相信李世民了。”
       东汉区的领主面对唐太宗,除了游说,别无他法。谁敢指手画脚教李世民如何去打仗?
       楚天回到自己的营地,花木兰双手握着一杆比她身高还高的马槊,相当于加长版的长矛,锋利的枪刃有半米长。
       要是被她用马槊捅一下,楚天可能……不,绝对会死。
       “这种兵器应该是唐军重骑兵的装备,发起冲锋时只要利用马镫的力量,马槊便可以轻易刺穿对方的盔甲。即使无法刺穿,如此恐怖的冲击力也足以震断对方骑兵的骨头。总而言之,被捅一下,绝对会死人的。”
       楚天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以后有钱了,也要学李世民组建玄甲铁骑,再组建羽林军和龙武军等禁卫军。
       一支重骑兵,在冷兵器时代就是决战的底牌。
       一旦重骑兵在战场上发起冲锋,往往意味会战即将结束,将会有胜利的一方出现。
       花木兰勉强可以作为重骑兵部队的主将,或者做贴身卫队的队长……
       总之,这种和中世纪骑士枪有共同目的的马槊不是给一般士兵使用的,而是给重骑兵使用。
       也只有花木兰等武力较高的武将平时可以挥动马槊而不当一回事吧。
       国战第二日,唐军还是没有动静,东汉区的领主们有些着急。
       第三天,大唐江夏王李道宗率领十万唐军,召集东汉区领主,要求东汉区领主出五个军团协助唐军堆积土山!
       土山设四座,分别在安市城东南、正南、西南、正西四个方向!
       李世民大概是被玩家领主们的提议打动,开始正视安市城,从六月便开始筹备攻城事宜。
       另外,李世民令李勣率领一部唐军南下,挑衅对面的高句丽援军,令东汉领主派出两个军团协助。
       楚天的第二军团、明关的第三军团跟随李勣南下挑衅高句丽援军。一共有10万唐军和5万汉军。
       十五万人的联军南下峡谷,旌旗蔽空。
       一队队精锐的唐军甲士、骑兵沿着河流行军。
       在最前面的是一队身披明光铠的大唐重骑兵,手持马槊、腰挎唐刀。
       相比之下,东汉区的第二军团、第三军团的队形有些散乱,毕竟是临时拼凑的兵马。
       楚天只能尽量维持队形,将第二军团分为步弓骑三军,跟在唐军后方。
       花木兰真的带着四米长的马槊出征,令人侧目。
       东汉区的领主还没有人制造出这种兵器,目前获得的途径只有使用战功和唐军军需官兑换。拥有战功的领主屈指可数,也很少有人舍得和楚天一样,花费军功兑换一把马槊给部下。
       “唐军、唐军出现在北方峡谷,距离我方前锋不到十里!”
       唐军出动的消息惊动高句丽百万大军,全州军团的姜胖擦了擦臃肿的脸颊上的汗水。
       天可汗的大军,来了!
       所有高丽领主整军备战,紧张兮兮。
       几百个高丽斥候骑兵离开大营,时刻戒备唐军的动静。
       “唐军正在向我们逼近!”
       “该死,难不成他们打算直接杀过来吗?!”
       高丽领主在没有开战前还不当作一回事,当唐军大军压境时,他们终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唐军前锋距离高丽前锋已经不到二里!
       双方的骑兵斥候发生了小规模的战斗,各有损失,但一个大唐骑兵可以杀死几个高句丽骑兵。
       直到双方前锋看到彼此的旗帜,这才停下来。
       “高句丽的大军,还真是浩大,他们倾尽全国之力而来,知道如果安市城被攻陷,那么国之将亡。但天下间,孰能挡住我们大唐的兵锋?”
       一个五旬老将用马鞭指着对面的高句丽大军,却丝毫没有惧意,视之如视豚犬。
       “听说担任唐军先锋的是老将张士贵,大唐虢国公,曾经跟随李世民屡次出生入死。”
       辽西领主燕太子骑马与楚天同行,他的身边还跟着北宋猛将狄青。
       “张士贵的军中是不是有薛仁贵?”
       “理论上是有……他未必愿意效忠于领主。”
       “说的也是,一边是唐太宗李世民,一边是我们,他肯定会选择李世民。”
       “你的武将的马槊从哪里得到的?”
       燕太子看到花木兰手中的马槊,感到一股寒意,这种唐军的兵器,威力惊人。
       “黄金级兵器,花费了我1000军功。”
       “你……还真舍得,不过送给花木兰,似乎也还划算。”
       燕太子震撼于楚天的慷慨,要让他拿出1000军功换一把部下喜欢的兵器,似乎还有些心疼。
       赤龙旗招展,与前方唐军的军旗呼应。
       李勣的十万唐军依靠山势扎营,作为与高句丽百万援军抗衡的力量。
       以十万唐军挑衅百万高句丽大军,恐怕也只有此时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唐军敢这么做。
       楚天率领部众,以西岭为依仗,构建简单的营寨。
       唐军位于峡谷西边,高句丽大军位于峡谷东边,中间隔着一条河流。
       唐军在河流的上游搭设浮桥,以便随时可以进攻高句丽大军。
       高句丽大军针锋相对,在河流下游搭设浮桥,随时进攻唐军。
       双方剑拔弩张。
       高句丽人数是唐军的十五倍,浩浩荡荡,大营延绵数十里。
       还好峡谷的面积已经扩大至十倍,否则高句丽大军延绵几百里都有可能。
       然而,即使十五倍于唐军,这支高句丽援军却不敢动。
       胜负可能一次会战便可以分出,双方花费更多的时间相互试探。
       “高句丽百万大军,他们的粮食补给应该极其困难。我判断他们会很快出战。”
       楚天带着武将来到河边观察对面的高句丽大军。
       高句丽大军的营寨密密麻麻,依靠东岭驻扎。
       因为靠近河流,所以双方都没有水源方面的烦恼,棘手的是运粮。
       “已经有一队唐军小队到对岸去了,这是要挑衅?”
       有领主惊呼起来,楚天看向对岸,果然有一支骑兵通过唐军工匠搭设的浮桥渡河,到了对岸挑衅对方。
       这支骑兵大概只有两千人。
       领主公子文看到唐军的行为,一直摇头:“两千人去挑衅对方百万大军,一定是疯了。”
       “唐军前去挑衅的都是轻骑兵,这样的地形,高句丽根本无法展开百万大军。别说百万,十万大军都无法展开。”
       楚天初步具备判断地形的能力。
       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楚天经历的战斗一多,也逐渐掌握一些行军打仗的知识。
       对面两千唐军骑兵耀武扬威,还靠近高句丽大军的阵营射箭挑衅。
       高句丽面对唐军的轻视感到愤怒,一支高句丽骑兵冲出,浩浩荡荡足足有一万人。
       “蠢货!”
       高丽领主崔在善得知高句丽大军出动,只能破口大骂。
       高句丽大军的两个统帅,他们不怎么听玩家领主的话。
       某种意义上来说,李世民的智商可以碾压高句丽大军的统帅高延寿和高惠真。
       李世民也许可以听进东汉领主的建议,高延寿、高惠真两个统帅却未必了。
       一万高句丽骑兵冲出,两千大唐骑兵小跑,不时回头射箭,继续激怒对方。
       “杀!”
       高句丽骑兵也在同时放箭,逐渐被唐军带到北部。
       唐军未免太过小觑他们,这是五比一的比例!
       “唐军开始反击了。”
       楚天他们跟着唐军,在河的对岸绝对安全,看到两千唐军竟然握着长矛,调转马头,对五倍于自己的高句丽骑兵进行突击!
       两千大唐骑兵挺着战矛,虽然不算是严格的重骑兵,但他们的盔甲同样精良,骑乘优良的突厥马,义无反顾杀向一万高句丽骑兵!
       高句丽骑兵措手不及,遭到唐军骑兵突击,顿时乱成一团。
       勉强射出两轮箭雨,手持战矛的唐军骑兵已经突入高句丽骑兵之中,最前面的上百个高句丽骑兵被战矛刺穿!
       一员唐将握着马槊,左突右冲,大杀四方,一人突刺十几个高句丽骑兵!
       这员唐将率领的骑兵攻击力十足,所向披靡!
       “真乃猛将。”
       楚天见到唐将凶猛,率领的骑兵几近破阵,不由感慨。
       也许这支骑兵是唐军的精锐,却还不是李世民的玄甲铁骑,也不是担任禁卫的羽林军和百骑。
       如果是李世民的骑兵,一千打一万都有可能。
       花木兰见主公赞扬其他武将,不由昂头挺胸,似乎想说自己也不差。
       楚天看到花木兰昂首挺胸……
       嗯,果然什么都是别人的好。如果花木兰有对面的两千唐军骑兵,估计表现也不逊色于那一个唐将。
       对面的唐军骑兵给东汉区的领主们展示了什么叫做泱泱大国的军队。
       两千唐军突击一万高句丽骑兵,高句丽骑兵大败!
       高句丽大营见势不妙,立即派出第二队骑兵去救援高句丽骑兵。
       “唐军应该要撤退了……不对,唐军还在进攻!”
       东汉区的领主观战时,看到了更令人震撼的一幕——唐军骑兵在击溃对方第一队骑兵以后,乘胜追击,驱赶着战败的高句丽骑兵扑向第二队高句丽骑兵!
       高句丽骑兵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凶残的军队,再次溃散,一直被两千唐军赶回高句丽大营。
       高句丽的弓弩齐射,逼退唐军骑兵,唐军骑兵才没有继续再追。
       一场激战下来,上千高句丽骑兵被斩杀,仅仅死在唐军将领马槊下的骑兵就多达几十人。
       鲜血染红了大唐骑兵的盔甲,顺着唐刀锋利的刀刃流淌而下。
       双方大营鸦雀无声。
       发生在东岸的小规模骑兵战并没有让双方伤筋动骨,而是对彼此的试探。
       高句丽大营士气大受打击。
       两队高句丽骑兵差不多两万人,被两千唐军的英勇打退,还被追到营寨边缘,何其耻辱。
       唐将的明光铠上插着几支箭矢,却像是一个没事的人,带着骑兵返回。
       “他是薛仁贵吗?”
       “应该不是,历史记载,薛仁贵此时还是一个小兵,不可能有资格率领两千唐军出击。而且还是两千精锐骑兵。”
       唐将返回唐军大营,就像是做了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没有大张旗鼓地庆贺。
       大唐的军队以少打多,又不是第一次了。
       高句丽阵营士气低沉。
       国战第一天,双方领主爆发遭遇战,一个领主被楚天打残。第三天,唐军与高句丽骑兵小规模试探,唐军大胜。
       这一仗,对高丽领主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对面人数虽少,却是天可汗的骑兵。
       前来攻打高句丽的还是唐帝国的老将们。
       如果是意气风发时的李世民,再加上年轻时的隋唐猛将阵容,估计高句丽会一战亡国。
       即使是年迈的老将军们带着几个小将,也足以令高句丽大军惶恐不安。
       小规模的交锋后,双方戒备巡逻,防止对方夜袭。
       楚天召集第二军团的领主们。
       安市城之战历时三个月,这才过了三天,他们并不着急,决战的时机还没有到来。
       营寨中的火堆噼啪作响,每个领主现在都对唐军充满信心,唐军的表现十分强势。
       “我向唐军的军官问了,刚才率兵杀敌的是唐将阿史那社尔,本来是东突厥的王子。东突厥灭亡后,他投靠唐朝,成为唐朝的名将,作战非常勇敢。因为李世民对其不错,所以李世民死的时候,他还要求自杀殉葬,不过被拒绝。”
       有领主知道唐将的身份。
       “突厥王子都只能在唐军帐下担任一员部将而已。”
       “不只是阿史那社尔,还有哥舒翰、高仙芝、黑齿常之、尉迟敬德等番将,为大唐征战四方。不过番将也出了安禄山那样的大反贼。只有李世民可以镇得住他们吧。李世民一死,他们说不定就会有异心。也不好说,哥舒翰就为了大唐对抗安禄山,最终战死。”
       在场的人惊叹于唐军的猛将如云,还有天可汗的名副其实。
       “不知道安市城、白江口的战况如何?”
       “相信唐军和我们的同伴。”
       除了选择相信东汉区的领主,楚天他们别无他法。
       “我们位于峡谷河流上游,有没有可能投毒,让河流下方的高句丽大军中毒身亡?”
       “你小说看多了,以这条河的径流量,你要投多少吨毒药才能保证下游中毒?”
       “那用沙袋堵住上游的水,然后水淹高句丽大军。”
       “行不通,对方一看下游的河水减少,很快就会意识到我们想要利用水攻。”
       一群领主想要破敌,水攻、投毒等五花八门的方法都想出来,不过最终还是认为不可行。
       这是一场硬仗,可取巧之处不多。对面的领主小心防备,要抓对方破绽,必须要让对方露出破绽。
       划分巡逻的任务后,楚天回到自己的营地,周亚夫、李广、花木兰轮流负责宿卫。
       河对岸就是高句丽大军,他们可能会率兵渡河袭击唐军军营。
       因此,有几队唐军和汉军手持火把沿着河流巡逻,防止对方暗中搭设浮桥,渡河奇袭。
       一队骑兵从楚天所在的第二军团的营地经过,一个骑兵握着方天画戟,腰鞬张弓,有意无意看了一眼第二军团的营寨。
       东汉区领主的军队在他看来,还是无法与巅峰时期的唐军相提并论。
       这支唐军,是隋末唐初征战天下的精锐,李世民想要凭借精锐,在最后的岁月,为后代平定高句丽这一个后患。
       楚天不知道唐军骑兵经过,而是安然在营帐呼呼大睡。
       对面的高句丽大营,被两千唐军吓破胆的高丽领主们夜不能寐。
       十万唐军和五万汉军南下与他们对峙,在安市城外围还有三十万唐军和二十万汉军。他们的动静实在令人不安。
       李勣的唐军南下不只是为了挑衅高句丽大军,而且还切断了高句丽大军的视野。百万援军堆积在峡谷南部,却完全不知道安市城的战况如何。
       高句丽大军还有一个劣势——人越多,需要的粮食越多。
       “高延寿、高惠真给我们施压,他们必须要尽快攻击唐军,否则将会兵粮寸断。”
       崔在善扫视在场的高丽领主,他计划坚壁清野,却错误判断了高句丽大军的粮食问题。
       高句丽大军数量多达一百五十万,后勤压力比唐军大多了,注定着高句丽大军不得不发起进攻。
       “我们……可以打赢吗?”
       高丽领主白天目睹唐军的威风,有些发怵。
       “白天前来挑衅高句丽大军的是唐军的精锐骑兵,不是普通士兵,何须惧怕。”
       崔在善面对一群时而自大时而胆小的队友,眼色凌厉,逼迫他们听从他的命令。
       “按照原本的安市城之战,唐太宗李世民将会派长孙无忌率领一支偏师从北岭的山道袭击高句丽大军后方,进行夹击。我们可将计就计,在山道出口设下伏兵。此计我已告知高延寿、高惠真二位将军,他们均已同意。只要唐军出现,三十万埋伏的大军将会让他们全军覆没。”
       百济国熊津江,刘仁轨率领大唐水师与唐军骑兵水陆并进。
       东汉的玩家率领几千条小船跟在刘仁轨的大唐水师后方,浩浩荡荡,船只铺满了江面。
       与安市城漫长的战斗相比,水师的合战比较容易解决,往往是一次会战定胜负。
       大唐水师的楼船长数十米,上百艘巨大的楼船排开,声势浩大、威风凛凛。在楼船四周还有斗舰、海鹘、艨艟、走轲等中小型战船。
       荆、扬、交州的领主使用的多是走轲,只有少量的艨艟。
       “有大唐水师担任主力,我们定然可以获胜。有这样一支水师,我敢南下攻打安南区的大越国。”
       交州领主赵光在自己的艨艟战船上,看到大唐水师的盛况,不由震撼。
       倘若给他一支这样的水师,他不见得不敢去南下征服大越国。
       东汉水师盟主铜雀手中握着一张海图,上面是熊津江以及附近的海域轮廓。
       历史上,刘仁轨率领的唐军水师就是在熊津江的入海口与支援百济(当时朝鲜半岛的三国之一)的倭军水师相遇,爆发了白江口之战。
       换而言之,只要他们水师到了江口的位置,很有可能就会和倭军水师相遇,爆发一场大战。
       “距离白江口已经很近了,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和倭军水师合战。拉起旗帜,准备会战!”
       铜雀的艨艟升起备战的旗帜。
       所有领主心里一紧,令所有持戟、持弓弩的水师士卒做好战斗准备。
       东汉区与东瀛区已经有多年的恩怨。
       白江口之战是唐军赢了,东瀛领主肯定会设法避免这样的结局。
       唐水师将领刘仁轨此时年过六旬,座舰是一艘高大的楼船,战船上拥有数百个精锐的大唐水师士卒。
       “备战!”
       刘仁轨已经被玩家提醒,他们很有可能会在白江口遭遇东瀛水师,所以令大唐水师备战。
       大唐水师与东汉三大水师营逐渐靠近白江口,所有人的呼吸都有些急促。
       只要看到东瀛的战船,棹夫将会划船冲上去,然后由弓箭手和甲士解决战斗。
       为了对付东瀛的木船,荆州、扬州、交州的领主使用的兵器多半是火箭。
       “就是这一次白江口之战,倭国被大唐打败,让他们知道了宗主国的可怕。不过倭人十分擅长学习,他们立刻派遣遣唐使来大唐学习大唐的技术和制度,形成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们比高丽棒子强多了,仅仅是九州岛的武士,都给高丽造成巨大的破坏。高丽是打不过倭国的。”
       铜雀向随船的其他领主提及此事,缓解众人紧张的情绪。
       水师靠近白江口,然而想象中同样密密麻麻的倭国水师没有出现。
       “这是怎么回事?”
       所有人都愣住,原本应该发生在白江口的海战,竟然被东瀛区的玩家避开了!
       铜雀立即打开海图,考虑消失的倭军船队到底到了哪里。
       “这群东瀛领主的头脑果然比高丽棒子好使。虽然兵种和兵器上高丽文明与我们中原文明更像,但东瀛领主才真正学了我们的兵法精髓。他们不打算在白江口力挽狂澜,因为难度太大!他们的想法是……”
       “彻底放弃白江口决战,他们另选战场,现在合战主动权在他们手中!”
       铜雀很快判断出东瀛领主的意图。
       东瀛领主估计白江口之战无论怎么打都会输,干脆避开大唐水师的锋芒,择日择地再战。
       “接下来该怎么办?难道我们要在半岛曲折的海岸线追击倭军水师?”
       “遭遇战变成追击战,一不小心就会中埋伏,东瀛那群领主多半是这样的计谋。”
       东汉三大水师营的领主聚集在铜雀的战船上,七嘴八舌,现在的局面有些失控。
       “冷静,冷静!”铜雀喝止慌乱的领主们,“我们有大唐水师,只要不中埋伏,基本立于不败之地。接下来的目标是找到消失的倭军水师,然后击溃他们,获取胜利。”
       三大水师营的领主这才稍微冷静。
       作为盟主的铜雀亲自登上大唐水师将领刘仁轨的座舰,与刘仁轨商议进军路线。
       “倭军在南,向南追击,兴许可以追上。”
       刘仁轨听了玩家领主的汇报,最终决定下令追击。
       如果倭军水师还在半岛海域,完全可以将其消灭。
       如果倭军水师离开半岛海域,他们实际上已经输了。
       在白江口以南,上万艘东瀛小型战船遍布海面,沿着半岛海岸线航行。
       倭国将领安昙比罗夫、阿倍比罗夫被东瀛领主游说,放弃在白江口与唐军作战,转而南下。
       “大唐的水师真的坚不可摧?我们四倍于敌人,何须退让?”
       安昙比罗夫虽然放弃了正面与唐军决战,但从来没有和大唐交手的他认为这是怯弱的表现。
       “请您相信我们的判断。大唐水师拥有大船巨舰,一旦发起冲锋,可以轻易撞毁我们的小船。为今之计,唯有将他们引到大船无法施展优势又水情复杂的狭隘海峡,可以制胜。”
       一个腰间挂着武士刀的九州岛领主小心翼翼地与倭军大将交涉。
       “你说的海峡在哪里?”
       “鸣梁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