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王君临立国称帝
十月初一,旭日初升,万里无云。
扬州,改修过之后的皇宫内外人山人海。
势必会成为大安帝国最高权力建筑的大政殿内外也站满了人,不过井然有序。
今天,是王君临建国称帝的登基大典之日。
本来十月初一这个日子有好些个臣子是不同意的,因为按照各种说法,今天并非是立国称帝的好日子。
但是,王君临对这事一言而决,也没有解释原因,反而让下面人暗暗揣测今天这日子恐怕很特殊,毕竟王君临身上有太多神奇的事迹。
更何况,王君临后来又补充了一句:以后每年十月初一为我大安帝国的国庆之日。更是让臣子们暗自胡思乱想不已。
登基大典具体的程序和事务安排什么的,王君临自然不需要亲自过问,全权交给了裴世矩这个‘伺候’过隋朝杨坚和杨广两任皇帝的老家伙处理。
再加上闻喜裴氏本来就是传承千年的士族之家,以诗书礼乐传家,而裴世矩作为裴氏的家主,对礼仪方面的造诣研究本来就非常高深。
事实上,对于帝王需要的礼仪,特别是登基过程中言行举止的规范,裴世矩可是拿出了一个非常详细的章程,甚至伙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等人多次跪求着逼迫王君临。
不过,王君临只是在众臣的再三恳求下,简单地学习了一下与他有关的礼仪和仪态。
所以,相比当年隋文帝立国称帝时礼仪的严谨甚至堪称是苛刻,今天大安帝国登基大典的礼仪已经不是特别严谨。
甚至王君临身上穿的龙袍,图案做工也无法和杨坚、杨广那时候相比,不是说大安帝国的绣工水平比不过大隋的宫廷秀工,而是王君临自己不喜欢花里胡哨的衣服,再三传令让设计龙袍的相关文官务必尽可能的简单一些。
所以,王君临穿的龙袍可能是有史以来图案最简单的一个。这让不少迂腐的文官颇有微词,甚至为此人有跑到王君临面前玩以死进谏的把戏,弄的王君临很是无语。
但王君临的想法绝不会因为这些人的这种玩法而改变丝毫。
毕竟,在他看来,只要有实力和威严,道具只不过是一种象征罢了。杨广身上的龙袍难道不精美不鲜艳,到最后还不是没人听他的,该亡国的照样亡国。
而王君临就算不穿龙袍,依然是大安帝国真正的主宰。
………
………
按照登基大典的仪程,王君临在御辇上先听到了一阵宏大而缓慢的音乐,编钟的声音和鼓声特别明显,还有别的乐器,王君临不是很懂音乐,所以大多都听不出来。
不过他还是能够欣赏的,这种被称之为“韶乐”的交响乐非常有气势,很宏大、很庄严,很适合在这样的典礼上使用。
王君临从御辇上走了下来,为了不让身上的宽大龙袍和头上的冕疏摆动幅度太大,他的动作很慢、很稳,从而便显得很有气势,所谓龙行虎步便是这样来的。
其实都是逼的
,不这样走,头顶上的帝冕掉下来岂不是就尴尬了,万一把一些人给吓死怎么办。
王君临没有转头东张西望,不过以他的视力,眼角的余光便能够看清大政殿广场上的情景。
上千名官员和数千名将士中间居然还有人在跳舞,一群拿着盾牌和羽毛,打扮得跟野人似的男人和女人在那里跳,疯狂的跳着如跳大神一样的古怪舞蹈…………
王君临实在不太懂甚至听都没有听过这样的礼仪程序,这是裴世矩弄的,说是传自当年上古时候黄帝成为人主时跳的舞,可谓历史悠久之极。
上古人主黄帝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老祖宗,是华夏民族的初始,所以即使王君临都对这个舞充满了兴趣,禁不住多打量了几眼。
看过这野人舞之后,王君临缓缓的从中间的大门走进正殿。
整个天地间就只有王君临一个人在走动。
此时此刻,给全场所有人的感觉,王君临好似成为了整个世界的核心,是天地间的唯一。
是真正的天命之人。
所以说,有时候仪式还得有,特别是凸显等级森严的时候,越是庄重,越是能够凸显这一点。
怪不得封建时期的礼节那么多,礼仪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凸显人与人之间贵贱不同的。
但是,王君临此时突然感觉有点孤单,因为没人靠近他,也没人说话。只有编钟声、鼓声有节奏的在天地间缓慢回响。
不过,王君临很快就被大正殿中跳舞那群人给吸引了。
这些人的着装打扮和殿外野人舞的差不多,但又明显有区别,至少殿外的全部是男人,而眼前殿内的全部是女人,按照裴世矩的说法,这叫外阳内阴。
不过,一看就知道又是所谓的传自上古黄帝时期。
大殿中这一群穿着兽皮长裙,打扮同样古怪的美丽妇人们正在跳着古怪的舞蹈,袖子特别长,比整个身子还要长,甩来甩去的。
不过,她们在王君临跨进门槛的瞬间,便像是有人暗下了暂停键似的,陡然停了下来,然后跪爬在了地上,对王君临行了五体投地的大礼。
紧接着又排成整齐的两列向两边紧张有序的退下了,只留下中间的地毯直通上面的龙椅皇位宝座。
“叮、当、咚、咚…………”王君临听清了恢宏曲子中的奇异节奏,昂首挺胸稳稳的向前走。大殿上王君临麾下近百名文武官员躬身侍立。
王君临现在的动作是事先进行过简单练习的,必须要十分庄重,他的双手轻轻的按在腰带上,四平八稳,昂首挺胸的走着直线,而且走得真的很慢。
最主要的是,这个过程中脖子必须直着,头不能有丝毫乱动,否则脑袋上的冕疏容易歪。
所以说,自古以来皇帝这个职业其实是很累的。甚至后世那些电影电视剧中演皇帝的演员也不容易,
王君临胡思乱想着,但现场所有人都一脸庄重肃然,看着王君临神色表情早已跟之前有了明显的不同。
之前虽然同样敬畏,但那敬畏的是王君临的权威。
而眼下,敬畏的除了帝王权威之外,还有冥冥之中天子之威,而且这种敬畏更显得理所当然。
此外,他们在敬畏的同时,神色炽热无比,与宗教中的狂信徒看见他们的教宗、乃至他们神时的神色有些类似,但又明显不同,或许说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类似的信仰更为准确。
以致于王君临从胡思乱想的状态渐渐沉浸到了这种宏大而庄严的气氛之中………就当是演了一场戏,一场建国称帝的戏。
那高高在上的龙椅,王君临其实之前已经坐过好些次,这几天练习的时候坐过。之前第一次来扬州的时候坐着玩过。
可是如今自己以一国皇帝的身份坐上去之后,这种感觉与之前就大为不同了。
按照之前所练习的那样,王君临先平稳转过身面对大殿,轻轻抚平了袍袖,直直挺着上身坐了上去,同时双手从腰带上松开,放到了两侧的龙椅扶手上。
这个过程之中,他脑门上的珠帘还在乱晃,让裴世矩、杜如晦、房玄龄等文官禁不住眉头微微蹙了蹙,但紧接着又被恐慌之意所替代。
这个时候,下面的文武大臣们已经全部跪伏在地,三叩九拜,齐声高呼:“陛下圣寿无疆!”
敞开的殿门外,随之传进来更多的声音:“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起彼伏的声音在宏伟的大政殿内外、皇宫内外回荡仿佛久久不散。
终于,在王君临听起来已经有些噪杂的音乐也渐渐停息了。
王君临轻吸一口气,将脑海中出现的乱七不糟的胡思乱想抛开,尽量放缓语速,说道:“众位爱卿,平身。”
王君临没有刻意的大声说话,丹田略微运气,他的声音便已经传遍了整个大政殿,甚至传到了殿外广场之上,根本不用殿门口至广场之间裴世矩提前安排的五名传声内侍传话、喊话。
王君临无意中稍稍露了一手,顿时又将满朝文武和殿外将士,以及请来观礼的数万百姓震了了一下,不少人想起王君临种种神奇事迹,心中不自然的生出大安皇帝乃真龙天子的感觉。
“谢陛下圣恩。”成千上万人像是彩排过的一样,可谓是异口同声,喊得非常整齐。
这时,站在群臣之首的杜如晦走出来,站在上首,亲自开始念一卷文章。
这篇文掌自然是华丽精彩无比,但同时也是晦涩难懂,即使是王君临,也有好多话没听懂。
以王君临如今的文言水平,有些话语写在纸上他还能看懂,但就这么念出来,他一时半会还是很难明白其中含义。
不过这些事情王君临却不用太过理会,他此时高高在上,看着下面一些很熟悉的人,跟着自己打天下的人。
杜如晦、房玄龄、刘子明、许敬宗、李靖、尉迟敬德、秦琼、李玄霸、陆寒、管小童、单雄信、裴世矩、虞世基、魏刀儿、甘子奇、雄阔海、王伯当等等。就连幽州的罗艺也特意赶来。)
西北的上官虎、姜木郎、武三、周虎等人,还有河北的罗士信、裴元庆、武四,川蜀的徐世绩、陈咬金、沈光、黄少秋等人因为要驻守边关,盯着关中的李世民,再加上距离扬州较远,所以没能来,但他们早就知道今天是大安帝国立国,王君临称帝的时日。
沈果儿则是去了南诏,处理火怀明的事情去了,因为事关重大,也没有赶回来。
而聂小雨自从一号杀手之王的身体送到蛇岛上之后,便关在她的神秘密室中,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有出来了。
王君临注意到,此时这些人看向自己的神色中充满了陌生和敬畏,都不敢对自己直面注视。
甚至与自己关系向来亲密无间、之前隐以兄弟相交的刘子明,看向自己时神色复杂之中,也首次有了敬畏之色。
在这一刻,王君临与自己以往的忠心属下、朋友、兄弟已经被君臣这道隔阂彻底分开,他进入了孤独的帝王世界。
在这一刻,王君临只希望陈丹婴、香水、沈果儿,以及自己的宝贝儿子他们还能够一如既往的与他相处。至于聂小雨他反而不会担心。
杜如晦念完那篇华丽文章之后对王君临躬身一礼,然后回到自己位置上,他旁边的房玄龄又走上前,向王君临躬身一拜。
这个过程中,王君临没有吭声,只是对二人微微颔首示意。
房玄龄自顾走上前去,展开一卷祥云图案的圣旨,深吸一口气,大声道:“诏曰…………
……年号天祥。”
接下来的内容王君临倒是明白,因为这份圣旨是这些天反复敲定商量过的内容,也是朝野内外所有人最关心的事情。
而王君临自己不知道看过了多少遍,甚至能够将其中内容一字不差的念出来。
事实上,直至昨天晚上,房玄龄和杜如晦还跑来请示王君临,说其中有一处措辞不准,又进行了修改,这份圣旨内容才最终敲定。
然后,王君临亲自拿着聂小雨亲自给他制造的,据说无人能够仿造的大安皇帝陛下的玉玺盖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意义不同凡响的汉字。
立国称帝的第一份圣旨诏书,内容自然是要比寻常圣旨长得多。
当然,不可避免要先是阐述王君临建国称帝乃是天命所归、大势所趋,势必会一统天下,反正是各种理由和天象一大堆。
总之,让人听了之后,便会深信王君临不建国、不称帝便是违背上天的旨意。
接下来,便是历朝历代皇帝登基时都要做得事情————大赦天下,王君临如今治下有五十八个郡,两百三十个县,除了十恶不赦的死囚之外,其他罪犯都被免了大半的罪,很多人都直接出狱,恢复了自由。
然后,就是一年内减税、降低徭役,这是体现新君登基
,恩惠于天下,皇恩浩荡之举。
最后,是封官进爵,这也是所有人最关心的事情,甚至当房玄龄念到这里的时候,整个大殿中除了王君临和念诏书的房玄龄之外,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不过,并不是一开始就封爵,而是先颁布了王君临和杜如晦、房玄龄、李靖、魏征、裴世矩、虞世基等重臣研究了两三个多月才定下有别于之前大隋,乃至历朝历代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朝廷体制、官员机构。
事实上,这个朝廷体制和官员的机构王君临和聂小雨之前已经大体定下了框架方向,下面的众臣只是往里面填充东西。
而这才是这封诏书的重头戏,也是今天开国大典的重头戏,当然也是满朝文武,乃至王君临治下五十八个郡所有的百姓最为关心的事情。
当然,诏书里面也只是大体提了一下,具体的章程早已下发五十八个郡,两百三十一个县,一些内容也在街巷中贴出了告示,让百姓知道什么事情该到何处找什么样的衙门或者官员去办。
总体来说,大安帝国的官制分为文、武、司法三个大的体系。
文设中书省,有两名长官,分为左、右二相,下统六部: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农部和工部;每部设有正二品尚书一名,正三品左右侍郎两名,且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杜如晦为左相,房玄龄是右相,都是正一品的大员,共同负责政事,但各有侧重和分管范围。
这里要说的是,大安国的六部和中国自西汉以来形成的三省六部中的六部相比还是有很多的不同,面上来看少了一个刑部,多了一个农部。再往深处来看,各部的职责权力范畴也有很大的不同。
吏部尚书为许敬宗,是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总体来说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
下设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的文选清吏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的验封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的稽勋司和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的考功司。
户部尚书为刘子明,左右侍郎为这几年跟着刘子明的两个副手。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隶下设掌铸钱的钱行司,掌库藏的库藏司;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司;掌工商事务的工商司,可谓是权柄极重,除了一直负责这一块,且最早跟着王君临的刘子明,其他人王君临还真不放心。
礼部尚书为裴世矩。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和外国之往来事,下设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的仪制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的祠祭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的主客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的精膳清
吏司。
另外在四司之外,还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类似后世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兵部尚书由李靖担任。兵部执掌全国士兵的征召和兵籍的管理,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叙功、核过、抚恤,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管理掌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战时,也可以根据皇帝的旨意,担任兵马大元帅。
工部尚书由一直负责盐场武器装备生产基地的钱正阔担任,两名侍郎分别是格物研究院的院长,墨门的门主兼任,另外一名便是钱正阔的副手董康。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和以前六部中的工部有着很大的不同。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设四司﹕营缮清吏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虞衡清吏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都水清吏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
农部尚书是刘子明和杜如晦共同推荐的一人,名叫王灰儿,也是范阳学院第一批毕业的高材生,专攻农学,这几年远东军治下百姓种植各种新品种,年年增收,这个王灰儿功不可没。农部掌管全国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垦等事,在中国封建王朝时代从未单独设这一部,大安国设农部是王君临特意坚持所设。
另外,王君临又设了军机府,军机府的主官由秦琼担任,正二品大员,军机府副职为单雄信。军机府之下直属机构有军情府、特战大队、盐城武器装备生产基地,以及执法队。
但立国之后的军情府已经不是沈果儿的军情府,只是从后者分裂出去的一部分,由瓦岗营的谢映登担任军情府统领。
特战大队依然是张天冈统领。执法队统领是聂小雨培养出来的陈小狗。
另外,兵部统领地方的郡兵和县兵,而军机府直接统领远东军各个野战部队。
不过,随着人马增加,王君临准备将各营的规格提升为军团,所属人马编制不变,主将人选只作略微的调整。
比如,老虎军团主将依然是尉迟敬德,瓦岗军团的主将依然是徐世绩。
不过,王君临另增设幽州军团、天卫军团,幽州军团主将自然是罗艺,主要负责防务东北,盯着高句丽,以及东北的契丹和北方的突厥等异族。
而天卫军团专司皇宫和天子防卫之事,编制五万人,主将是程咬金。
让程咬金担任天卫军团的主将,是王君临亲点的人选,包括程咬金本人在内,这事可是出乎了不少人的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