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新世界
熊廷弼在开原盘桓两日,便率一众蓟镇兵马南下,回了沈阳。
临行前,他以辽东经略的身份,给开原明军发放了两千石粮食,五千两军饷,刚好是守军一月口粮和兵饷。
经略大人拍着刘招孙肩膀,勉励他要精忠报国,在辽北顶住后金大军。
“刘参将,你若战死,老夫随后便到,黄泉之下,再与你畅谈嵇康阮籍、魏晋风度!”
刘招孙想到当初在开原北门,自己也和白杆兵说过类似的话,后来白杆兵伤亡殆尽,便觉得有些毛骨悚然。
不过他也知道,熊廷弼这话是说给蓟镇那几位将官听的。
作为客军,他们千里援辽,来了开原,没能进城抢一把,最后还要给刘招孙划拨粮草军饷,这事儿听起来就让人很不开心。
好在钱粮都是来自万历的内帑,又有熊蛮子在上面压制,柴国柱李怀信才吃了这个哑巴亏。
经此之后,刘招孙和蓟镇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变得不可调和了。
此外,刘招孙请求经略大人尽快奏请朝廷,委派官吏来开原任职,眼下开原兵备道、御史、都御皆已殉国,总不能让刘招孙这个参将全领一城事务,他也没这个精力。
熊廷弼点头答应,不过经略大人告诉刘招孙,让他不要对咱们的皇上抱有太大希望。
熊廷弼说,当今圣上喜欢让大家多做分外之事,他向刘参将举出了何熊祥的事例。
这位何大人,现在一人兼职南京刑部、户部、礼部、吏部四尚书的职位,却只拿一份工资,堪称大明劳模。皇上对此颇为感动,对他多有勉励,让他老人家保重身体。
刘招孙久久无语。
沈阳那边,还有诸多事务在等着经略大人去处理,李如柏丢下辽东这个烂摊子,自己一死了之。
刘招孙在开原顶住后金进攻,重创镶蓝旗,使得辽东局势更加复杂。
明金之间的骑墙派,现在渐渐动摇,考虑继续效忠朝廷;
而以丁碧为首的坚定引路党,则狗急跳墙,正在策划一场更大的反叛行动。
熊廷弼对这些变化茫然无知,不过李如柏死后,他要尽快赶到沈阳,安抚人心,整顿辽镇军务。
送走了经略大人,刘招孙开始复盘这几日得失利弊:
首先和熊廷弼成了忘年交,得到了这位大佬鼎力支持;
其次是结识了猛将满桂,满桂在己巳之变中表现可圈可点,可惜最后死的不明不白。
萨尔浒之战后,满桂升迁速度极快,袁崇焕死后,他升为武经略,总理山海关、宁远的兵马。
满桂一脸虬髯,腮帮子上都是大胡子,刘招孙初见此人,便想到了唐传奇中的虬髯客。
很多年后,世人将刘招孙、金虞姬、满桂三人称为“明朝风尘三侠”,将他们比作李靖、红佛女、虬髯客······
唯一遗憾的是和蓟镇结下了梁子,不过刘招孙也不十分介意,他和蓟镇这群兵油子没什么共同语言,道不同不相为谋,再说辽东虽大,但也容不下两支客军。
情报司派斥候探查靖安堡,回报说,镶蓝旗攻占靖安堡后便将堡内军民屠戮一空,杀了一千多百姓,开原之战撤退时,镶蓝旗怀恨在心,又在堡内放了把火,将民房烧得干干净净。
这座辽北最重要的屯堡,就这样化为一片废墟,只剩下光秃秃的墩台和城墙屹立在北方。
开原兵力不足,不可能再派出战兵去驻守靖安堡,只能将它丢给后金。
刘招孙听完情报司司长裴大虎的汇报,缓缓闭上眼睛,想起那日见到的那群追逐蹴鞠的孩童,此时已变成一具具冰冷尸体,不由悲愤交加,暗暗攥紧了拳头。
“阿敏你这狗贼,在赫图阿拉给老子等着,老子非把你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可惜建奴兵没有乖乖待在赫图阿拉等着刘招孙过去,在熊廷弼率军离开开原的第二天,便有一队白甲兵出现在开原城北,远远对开原城头哨探,刘招孙派白杆兵出战,那队白甲兵旋即撤离,逃回北方。
此后一连几日,北门陆续有建奴哨骑侵扰,刘招孙派骑兵营驱逐并击杀数人,之后开原周边便再无建奴踪迹。
万历四十七年四月初,轰轰烈烈的开原之战终于落下了帷幕。
刘招孙、杨青儿、金虞姬搬到了城东参将府居住,杨镐、茅元仪住在城北兵备道衙门,
开原战后,御史、兵备道皆已殉国,各衙门官署也多有破损,刘招孙一面派人修葺,一面静候帮手来临。
屯田、贸易、水利、火器、私塾·····
这些都需要专业人才来做才行,单凭刘招孙和手下那几个人,每天十二个时辰不睡觉也搞不定。
然而时间不等人,眼下已是四月初,松辽平原淅淅沥沥下起了雨,辽东农时只在这几日,而参将大人心心念念的六万田亩还在梦里。
一连几日,监军康大人和心宽体胖的卫所指挥使混在一起,一起出入开原青楼酒肆,刘招孙只管给康大人活动经费,也不管这老头子神神秘秘在搞什么。
刘招孙每日早起出城巡视军营,有了粮食和缴获的后金军装备,他又从辽民中招募一千名战兵。
开原战后,追随刘招孙的辽民所剩不多,不断有人流散,只剩下两千多人,参将大人准备等土地问题解决后,把这些人也编入军户,免得他们最后沦为流民。
战兵的日常训练暂时交由两位千总负责,刘招孙集中精力和康应乾解决土地问题。
时间很快来到四月初三,这日刘招孙从北门巡营回来,刚回参将府,杨青儿已让丫鬟准备好饭菜。
刘招孙和杨青儿、金虞姬两人吃了顿很清淡的饭菜,忽然想起那日在桂圆寺吃过的斋饭,也是这个味道,睹物思人,便对两人道:
“等这几日忙完,便去寺庙还个愿,这些天多亏了方丈大师给的粮食,否则城中不知有多少人饿死,”
参将大人忙碌的时候,他的妻子杨青儿也没闲着,这位朝廷钦此的诰命妇人,此时很自觉的担当了贤内助的角色,一连数日带着亲兵丫鬟,在城中闹市架起大锅,熬米煮粥,施粥给那些因战火家破人亡的开城百姓。刘招孙得知时,发现老和尚赠送的粮食已经被杨青儿折腾的所剩不多,不禁感慨妻子是个好人。
“官人,大明的佛祖灵不灵?”
金虞姬对新鲜事物颇感兴趣,每次和刘招孙在一起总要问东问西,只有在刘招孙面前,她才像个天真烂漫的少女。
“又不是拜求子观音,官人是去做正事的,你一个女人家也要去?”
杨青儿对这朝鲜女人很是不满,若不是因为她打不过,她早将此人逐出家门。
“一起求子又如何?奴家现在是官人护卫,可是官人册封的,官人去哪里,奴家自要去哪里,要你管!”
杨青儿越看金虞姬越不对劲,这女人在别人面前冷若冰霜,在自己夫君面前便一副天生媚骨。
听到她说一起求子,杨青儿顿时就怒了,也不顾刘招孙在场,拎起筷子扔向金虞姬,怒道:
“你算哪门子护卫,我才是朝廷册封的诰命妇人!贤良淑德!”
望着贤良淑德的杨青儿又要和金虞姬开打,刘招孙连忙拉开两人,解释说自己去桂圆寺的真正目的是向老和尚化缘,顺便讲讲佛法。
杨青儿赌气回了厢房,金虞姬上前一阵撒娇,这时,亲卫在门口说康大人来了。
刘招孙连忙整理了衣衫,朝金虞姬使了个眼色,后者立即恢复冷艳美姬属性,冷冷望向走进客厅的康应乾。
刘招孙和熊廷弼高谈平辽之策时,康应乾忙着清查田契;
刘招孙和两位美人打情骂俏时,康应乾忙着和所指挥使搞关系。
这位踏实能干的监军大人,早已将开原田契田亩清查完毕,办事效率还是很高的。
“刘参将,你们,在吃饭?”
康应乾望着地上摔落的筷子,再看看刘招孙凌乱的衣衫,若有所思道。
金虞姬狠狠瞪这糟老头一眼,康应乾打了个哆嗦,起身就要离去。
“那本官先不打扰了,田亩田契的事情,该日再说吧!”
刘招孙让出把梨木圈椅,示意康应乾坐下,康应乾也不客气,一屁股坐下,便滔滔不绝道:
“哎!这些时日真把老夫腿都走断了,腰也累断了,这开原田亩,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都是笔糊涂账,算不清的。”
刘招孙接过金虞姬递来的龙井,喝了一口,示意给康大人也端一杯。
“如何算不清,本官记得当年张居正组织全国土地清丈,不是都量的很清楚吗?”
刘招孙对张居正变法的具体内容了解并不多,不过这其中的清丈亩一项他记忆尤深,因为据说在张居正清丈田亩前(嘉靖万历时),大明每年上缴赋税的土地面积,竟然只有明初洪武年间的一半,不只有多少田地没有给朝廷纳粮,所以才有了清田亩。
康应乾满脸堆笑着从金虞姬手里接过茶水,生怕惹怒这个妖女,听了刘招孙这话,他没来得及喝,便像看怪物似得望着刘招孙:
“刘参将真是贵人忘事,万历六年实行清丈,只在布政使司及府、州、县,辽东不设郡县,当然没有,”
刘招孙意识到这个时代还有很多知识是自己不知道的,尤其在这个老油条面前,以后专业问题,还是少说为妙。
“康大人先说说,此事办的如何了,眼下春耕在即,屯田不能再耽误了,要立即开始!”
康应乾却是慢悠悠品茗,过了一会儿才对刘招孙笑道:
“老夫这里,有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个坏消息,刘参将想先听哪个?”
武定元年八月初三日。
武定皇帝于临清广积门大校场举行阅兵仪式,期间,一万五千余明军首级被筑成京观,以惩罚明军烧杀抢掠反叛大齐,彰大齐武功于万世。
当日,广积门大校场人声鼎沸,约有十万临清百姓(城中共五十万人)目睹了整个阅兵过程。
一万五千九百多颗人头,被三十名临清泥瓦匠筑成了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状,匠人们用高超的手艺在金字塔上层封土、然后整体夯实·····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可以用震撼人心来形容。
一万五千九百多颗敌军人头变成一座高三丈(十二米)的金字塔,最外面一层人头,面朝八方,面目狰狞,活人不敢直视。
午时初刻,一身戎装的武定皇帝登上广积门城楼,对城下列阵完毕的齐军将士进行检阅。
一万三千多兵马以不同兵种,各自排成严密阵型,依次经过广积门城前。
广积门城前鼓角齐鸣,竹哨不断吹响,伴随阵阵振聋发聩的万岁之声,各部人马徐徐向前,骑兵营在前、火铳兵刀盾兵长枪兵居中,炮兵与辅兵殿后,一队队人马通过大校场后,继续绕州城南北大街一周,最终返回各自军营。
武定皇帝立于城墙上,频频朝战兵们挥手示意,最后皇帝将一面全新的黑色羚羊旗赐予主将蒲刚。
黑色羚羊旗是近卫第十四军的军旗,齐军军旗皆以动物为图案,由首任主官自己决定,并没什么限制,不过在辽东时,类似龙虎狮豹之类的猛兽已经被其他近卫军占用,轮到蒲刚时,他便选了羚羊,据说寓意十四军在战场上反应敏捷,兵贵神速。当初武定皇帝派遣十四军驰援山东,多少有这个原因。
“陛下,除炮兵骑兵是老兵外,其他各营大半是近三个月才招募的新兵····”
刘招孙微微颔首:“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打完这一仗,以后都是强军了!”
训导官邢忠义在旁边低声补充讲解,武定皇帝对眼前这支由新兵部队颇为满意,听训导官说他们中很多战兵入伍不过才三个多月,武定皇帝听了,心中稍稍宽慰。
眼下大齐四分五裂,性情大变杀心日重的穿越者,当然不会容忍这些跳梁宵小继续苟存,斩尽杀绝一个不留将会成为以后作战的新目标。不知对杜度、李倧两人是幸呢还是不幸,直到现在,武定皇帝还没有确切掌握辽东变故。
如果让这个半神知道建奴、朝鲜在他老巢开原犯下的滔天罪行,刘招孙对付这两个恩将仇报的叛徒,可不止是筑京观这么简单了。
当日武定皇帝下诏犒赏三军,对齐军将士按功封赏,论功升迁,在此不作赘述。
各营经过临清南北大街时,百姓观者如堵。
临清被围两月,明军数次决水灌城,可谓沉灶产蛙(注释1),好几次差点被攻破。
若非齐军将士拼死搏杀,这繁华富饶之地早被流贼与明军抢劫一空,免受兵灾的州城百姓们感恩戴德,纷纷自发站在街道两边,手捧碗盆,装满米面肉食,很多食物他们自己都舍不得吃,要献给王师。
虽然江北四营也曾自称王师,然而那支王师比流贼更擅长劫掠百姓,这次北伐途中,时不时还要杀良冒功,用老乡人头来换取军功。
老百姓支持哪个王师,不言而喻。
谭二跟在禁卫军队伍后面往前走,忽然一个百姓举着碗辣椒塞过来,一起赛来的还有条刚从运河里捞起来的大鲤鱼,对食材具有特殊感情的他推脱不下,犹豫一番后偷偷将鲤鱼塞进自己怀里,想着回去后给武定皇帝做道糖醋大鲤鱼的硬菜·····
很多年后,谭二勺回忆起那天临清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画面,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按照开原军律,战兵军官不得拿百姓一针一线,因为这碗辣椒和这条鲤鱼,那天阅兵结束,谭二便被交给镇抚兵,打了十五军棍·····
~~~~~
经此一战,尤其是之后的京观与大阅兵,齐军威名响彻山东。
武定皇帝阵斩百人的战绩,很快在北运河各地流传开来,各种流言不一而足。
关于皇帝实力的描述,很多衍出各种版本,目前最具权威最为可信的版本是:
当今皇帝乃赤发鬼项羽(讹传刘招孙头发是红色)重生,均州静乐宫真武大帝转世,力拔山兮气盖世,脖上挂着两个铁锤重八百斤,手中一杆大枪重一万三千七百斤,足与孙悟空如意金箍棒媲美·······
摄于武定皇帝军威,八月初五日,临清周边的清河、冠县派人送来贺表,庆祝王师大捷,一起送来的还有两千石军粮,十口肥猪,以及朱常灜派驻当地的南明官吏。
当初武定皇帝登基,诏令不出京畿,山东河南等地许多州县,大都阳奉阴违,坐观齐军与叛贼搏杀。鼠疫爆发、王恭厂大爆炸后,刘招孙派往各地的知县知州,皆被地方豪强残杀(如河南马起洪),各地割据称雄,此时见大齐崛起,立即纷纷派遣使者赶到临清州城,表示愿意归附新朝。
刘招孙很清楚,这些墙头草大概率还是阳奉阴违,以为把衙门口牌匾上的大明换成大齐,就可以平安无虞,继续自己地盘上鱼肉百姓横行乡里,做个土皇帝。
可惜,这次他们想错了。
~~~~~
武定元年八月十日,临清钞关行宫。
钞关衙门大堂,武定皇帝全身披甲,坐在上首位置,扫视在场众人,目光冰冷而凌厉。
下首坐着蒲刚、邢忠义、章东、李三光、老宋头、佛朗西斯和几位登莱的知县知州。
随着临清之战的落幕,各项缴获清理完毕,武定皇帝搜集各方情报,准备开始新的战斗。
这天皇帝召见一众文武扈从,当众宣布,接下来即将开始一场大规模清理行动。
留守临清文官武将悉数到场,衙门正厅坐的满满当当,挤满了人。
近卫十四军主官蒲刚、训导官邢忠义、禁卫军主官章东、工部侍郎李三光、临清下辖馆陶县邱县知县、东南区传教士佛朗西斯。
近两个月来,不断有幸存的齐国官吏从河南、北直隶各地前往临清,与十四军抱团求存。
已故工部尚书徐霞客的高徒李三光;
医术不怎么高明却总爱给人治病的老宋头;
热衷传教险些被流民分食的教士弗朗西斯;
刚去上任便被赶走的大齐知县知州;
张春叛乱、流贼东进,接着鼠疫和旱灾登场,最后是王恭厂大爆炸······连番天灾人祸之下,北方各省损失人口数百万,原先大齐委派在河南、山东等地的官吏也死的死,逃的逃,最后都聚集在临清州城,抱团求生,所以现在在临清,能见到很多已经好久没见到的面孔。
李三光从库页岛逃回后,便一直在登州养伤,直到登州守军被抽调援助京师,登州局势渐渐恶化,他被迫辗转到了济宁,最后就跟着十四军来到了临清。
他现在和杨通一样,只剩下一只手臂(另外一只被格萨拉人吃了),不过一只没让工坊铁匠加一根铁钩——李三光主要精力用在制图和开矿上,他不需要像杨通那样,挥舞钩子杀人。
相比之下,佛朗西斯的命运就没那么悲惨,这位葡萄传教士之前一直留在河南向当地百姓士绅传播大主教的福音,见到一个读书人,便要把武定皇帝那个三十多字的冗长名头报一遍,首先从气势上征服这些信奉儒教的士子·····弗朗西斯的传教事业终止于半年前的那场旱灾,这位大主教的忠实祭司,差点被一股饥肠辘辘的流民抓住吃掉。好在两个齐军夜不收路过,才救下葡萄牙人,三人一起投奔临清······
武定皇帝计划让传教士加强对真武神转世相关概念的宣传,用以进一步神化自己,最终将大齐皇帝塑造为阵教合一的半神——其实不用塑造,他现在本来就是半神。
是的,以前穿越者鄙视憎恶的那些东西,现在,他将它们奉为圭臬。
~~~
武定皇帝对临清驻军的怀柔政策极为不满,在过去的三个月内,临清商户与十四军互通贸易,许多商户渗透进临清官吏,州城四门守军中都有商户的家丁。
若非十四军坚守孤城,刚刚收获大捷,照皇帝现在的暴虐性格,凭着这条勾结商户,也要血洗一遍第十四军。
暴君的定义之一是,不仅杀敌人,也杀自己人。
从前,死神常伴吾皇,而今,吾皇即为死神。
这句话在未来数年之内,将在血与火中得到证实,并成为大齐颠扑不破的真理。
不过蒲刚、邢忠义、弗朗西斯等人,因为没有跟随皇帝经历京城大鼠疫,王恭厂大爆炸,所以还不能深刻理解这条真理。
~~~~
“临清州城之中,与逆贼朱常灜勾结者,不下百家,其中还有半数与江北四营密谋,想要乘机造反!”
武定皇帝声音陡然提升,震动得周围茶杯响动起来,众人都被这气场震慑,不敢抬头。
“蒲参将!”
“末将在!”
蒲刚答应一声,额头渗出细密汗珠。
刘招孙怒目而视:“你在临清是怎么做事的!放着这群乱贼不杀,等着他们来刺杀朕不成!
当时城中兵力捉襟见肘,城外大敌当前,蒲刚自觉无力腾出手来对付这些商户,所以一直采取怀柔政策。
“陛下明鉴,当时齐军兵力不够,只有五千人马,还要分守四门,而且在临清根基浅薄······”
“这些商户,一个不能留!全部杀光!”
训导官邢忠义低声辩解道:“陛下,当年在开原时,您便说了,以商业为本,所以·····”
“那不是理由!今非昔比,如今运河贸易,日渐凋零,还留这些蛀虫作甚?朕不留无用之人,凡是与明贼有牵连者,皆杀!”
武定皇帝杀气腾腾,大厅落针可闻。
众人不敢言语。
坐在角落的邱县知县,无惧皇帝锐利目光,缓缓抬起了头。
“卢象升,你有话说?”
注:
1、《国语·晋语九》:“晋师围而灌之,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战国策·赵策一》:“今城不没者三板。臼灶升蛙,人马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