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田小说网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设置
下一章

第46章 彝家山寨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问题反馈|


       程昭昭跟随着自驾游车队,来到了山区。

       傍晚,他们到达了自驾游的终点站邛海风景区。

       他们在邛崃风景区的风情小镇,订好了酒店。

       当天晚上,他们入住这家湖滨酒店。

       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

       名称是“海”,实际上是湖泊。

       邛海四周园林绮丽,景色宜人。

       泸山在侧,湖、山连为一体,交相辉印。

       他们泊好车,订了酒店,在湖边餐厅吃过特色晚餐,然后,沿着邛海边散步,游览夕阳西下的邛海风光。

       湖边的风很大。

       风吹乱了人的头发。

       大风把被烈日烘烤了一个白天的湖畔热气,吹散迨尽。

       人吹着风,感觉特别的凉爽。

       空气是湿润的空气,不是干燥的空气。

       湿润的空气很新鲜。

       深深呼一口气,有一种甜丝丝的气息。

       湖面是平静的湖面。

       游船都在岸边靠了岸。

       没有游船驰过,湖水没有波涛。

       金色的夕阳倒映在湖面,却让湖面波光粼粼,好似洒了一湖的碎银。

       碎银的光刺人眼帘,又让人满眼都是五光十色的余晖。

       邛海的傍晚很美。

       美得让程昭昭心醉。

       邛海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断陷湖。

       它是天然湖泊,而不是人工湖泊。

       它的美是自然的美,天然的风光。

       据说邛海风景区还是康养圣地。

       散过步,他们回到湖滨酒店。

       程昭昭与朱逸凡同住一个标间。

       旅行了一天,他们都累了。

       洗过澡,时间并不晚。

       他俩分别躺在两张床上,看电视打发时间。

       他们看的是地方电视台的新闻。

       电视上的新闻,讲的是彝民搬新家的故事。

       在大凉山的某个地方,为了让彝民早日过上富裕生活,政府打造了一个彝家山寨。

       这个彝家山寨,既是为扶贫而建造的彝民聚居点,也是为发展特色旅游,打造的旅游景点。

       明天,就是彝家山寨开张迎客的日子。

       届时,那些被扶贫的彝民们,将喜迁新居,各级领导将到场祝贺,各方记者将争相报到,第一批游客将免费参观。

       看完这个新闻,朱逸凡神釆飞扬地对程昭昭说:“程昭昭,电视上讲的这个地方还不错,明天,我们去彝家山寨玩一天如何?”

       程昭昭觉得朱逸凡的主意好是好,不过,自己在这个自驾游车队中,只是一个配角,不便发表意见。

       程昭昭说:“朱哥,我随意啦,看你们的意思吧!”

       朱逸凡的情绪显得很兴奋。

       朱逸凡从床上跳了起来,变躺在床上为坐在床上。

       本来三天行程,除去来回两天时间赶路,只有一天留在大凉山活动的时间。

       这一天究竟怎么过,事先没有固定下来。

       他们初步的想法是,可以去卫星发射基地参观。

       哪知朱逸凡看了电视新闻,觉得彝家山寨更有趣。

       朱逸凡在自驾游车队的威望很高。

       经他这么一鼓动,就没有人表示反对。

       大家出来玩,图的是玩个高兴。

       只要大家玩得高兴,哪种游玩方式不是特别重要。

       明天,天一亮,他们就直驱彝家山寨。

       第二天,果真如朱逸凡安排的那样,他们的车队,向彝家山寨进发了。

       车上的导航显示,彝家山寨离邛海比较远。

       他们在邛海边的一个加油站,为汽车加足了汽油,然后,驶出了西昌市区。

       也不知行驶了多少路程,来到一个两山夹道的地方。

       山势特别陡峭。

       山坡上,裸露着岩石,鲜少植被。

       只有在一些岩缝之中,伸出几根藤蔓或者杂草。

       山谷下,有一条小溪流。

       溪流很清澈。

       溪流两边全是被冲刷出来的石块。

       这里见不到耕地,看不到庄稼。

       在程昭昭的眼里,山显得那么的荒凉,水是如此的沉静。

       在这幽深而静秘之地,给人的印象就是相当偏僻,简直就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相对于成都平原土地的肥沃,这里的山是如此的贫瘠。

       程昭昭根本没有看到,可供农作物生长的土壤。

       正在程昭昭想倒抽一口凉气的时候,彝家山寨到了。

       车队拐过一个急转弯,彝家山寨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位于谷底的山寨。

       依左右山势形成天然的屏障,前面修了一道山门。

       山门的形状,有点类似于汉族的牌坊,上面又画了五颜六色的图案,有少数民族风情。

       山门的正上方,写有“彝家山寨”四个大字,并且用汉字和彝文两种文字标注。

       他们的车队停在山门外,十三个人从车上钻了出来。

       十辆车牌号A字开头的汽车,排成一队长列,显得蔚为壮观。

       紧接着,又来了一些车子。

       从那些车子上走下来的人,拿着摄影器材,一看就是前来釆访报道的记者。

       程昭昭他们没有立即进寨,而是站在山门外观看。

       到了上午九点钟,放在山门囗的一对大音箱响了起来。

       音箱里传出了欢快的音乐声。

       山谷中通向彝家山寨的唯一那条公路上,走来了乔迁新居的彝民。

       老老少少的彝族男女,背着包裹行李,手牵着手,笑着而来。

       有一位记者拦住一位彝民,问有什么感受?

       那个彝民说:“今天搬家,我们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服,高高兴兴搬一回家。”

       这位彝民带着一位妇女和一男一女两个儿童,看起来像四口之家,记者一打听,果然是四口之家。

       记者问扶贫政策好不好?

       被釆访的彝民说:“当然好啊!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这辈子能够从破房子里面,搬到这么好的房子里来住,我举双手赞成扶贫政策啊!”

       程昭昭听到“扶贫”二字,才领悟到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彝家山寨,就是当前电视中大力宣传的扶贫工作。

       原以为他的电商事业与扶贫工作相距太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哪知置身在此地,他竟然成了扶贫工作成果的一名见证者。

       谁说程昭昭与扶贫工作没有联系呢!

       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走在时代的潮头,必然将成为时代的骄子。

       记者问彝民是否知道彝家山寨里面的新家是什么样子?

       “我知道它是什么样子啊!”彝民兴高釆烈地说,“前两天,我就带家里人走了十多里山路,专门来看我们的新家,看!新家就在里面!”

       彝民抬起左手,食指向彝家山寨的大门内指。

       记者弯下腰,问彝民身边的一个小男孩:“小朋友,你到里面去过吗?你看到新家了吗?新家是什么样子呢?”

       小男孩瞪着一双乌黑闪亮的大眼睛,有些羞怯地望着记者,笑而不语。

       彝民说:“山里孩子不常见生人,胆子小。”

       记者转向小男孩旁边的小女孩,微笑着问她:“你是他的姐姐吧?你说说,新家是什么样子呢?”

       小女孩脱口而出:“大砖房!”

       “哦,是大砖房,大砖房是什么颜色的呢?”记者又问她。

       “白色。”小女孩回答。

       记者问小女孩:“新家好不好?”

       小女孩说:“好。”

       记者站直身子,问这一家四口人是不是都认为新家好?

       彝民说:“我们都认为新家好啊!”

       记者请彝民全家在彝家山寨的大门口留个全家福影,彝民很爽快地答应了,招呼妻子和儿女们站好了姿势,记者为他们拍下了合影照。

       记者为这一家人拍完了全家福照,跟着这家人往彝家山寨的大门内走,边走边与他们进行交谈,很快就走进大门里去了。

       路上,行走的彝民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像过节一样,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满脸的笑容,迈着轻快的步伐往前行走。

       队伍中,出现了两个穿彝族服装的男青年,他俩手捧葫芦苼,一边吹奏葫芦苼这种民族乐器,一边随葫芦苼传出的音乐踢脚舞蹈。

       音乐和舞蹈感染了路上的行人,许多人跟着舞蹈起来。

       刹时间,彝家山寨大门囗热闹非凡,汇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这种热烈的气氛成为大山中奇特的景象。

       程昭昭感叹地对朱逸凡说:“看来,我们不虚此行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A-18A+
默认贵族金护眼绿羊皮纸可爱粉夜间